第238章 开中法(上)-《空降贞观》


    第(2/3)页

    “陛下,非是臣闲得无聊来打扰陛下,而是臣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若是不在年前向陛下奏报,那等转过年来,怕是来不及了。”赵云泽说道。

    “哦,那你就说说有何事要奏于朕吧。”李世民的语气依然很慵懒,似乎并不认为赵云泽要奏报的事情有多重要。

    “陛下,几个月前,臣曾经跟您提过大唐对于农业灾害的防治之事,不知您可曾召集官员议过”赵云泽问道。

    李世民道:“你说此事啊,你去朔方的那段日子,朕倒是召集众臣议过。”

    “不知可有结果”赵云泽又问。

    李世民道:“众臣们出的主意,无非是从水利、屯田等事上改进和加强。魏征倒是提出,朝廷要仿效前隋,设立义仓和常平仓,以应对救灾和稳定粮价。可是,现在大唐粮食本就紧缺,这义仓和常平仓设立起来,阻力重重啊”

    义仓和常平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东西。说白了,就是中国古代的粮食储备仓库。在丰年,朝廷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进粮食,以免谷贱伤农;灾年和歉收之年,朝廷则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往市场上放粮食,以稳定粮价。

    另外,遇上大灾之年,朝廷赈灾用的粮食,也多从常平仓划拨。有的朝代,还会在春耕时,将常平仓的粮食借贷与农民当粮种,秋收之后再还贷。北宋时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又被称之为“常平新法”,就是基于常平仓的做法而定立的。

    隋开皇三年,置常平监于京都;开皇五年,又置义仓。隋末,常平仓、义仓废置,唐立国之初,并未复置。原先的历史上,唐贞观二年,朝廷令州县置义仓,凡置地亩纳二升粟米储之,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十三年,令洛、相、幽、徐、齐、并、秦、蒲诸州置常平仓。太宗之后,历代唐帝均重视常平仓和义仓的设置。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规定诸州府于每年地亩税内十分取二以充常平仓及义仓,依例籴、粜或赈、贷。自此常平仓与义仓职能合一,并称常平义仓。

    武德年间,大唐立国之初,因为国家尚不稳定,并未置常平仓、义仓。魏征的提议虽好,但此时大唐粮食紧缺也是事实。在古代,粮价就是评测社会安定与否的晴雨表。越是战乱之年,粮价越贵。越是太平盛世,粮价越便宜。

    武德年间,粮价最贵之时,曾经高至斗米数千钱;而贞观年间,粮价最便宜的时候,才七八钱一斗米。现在长安城的粮价是二百来钱一斗,这已经很贵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唐此时的国力贫弱。

    “鹏羽,朕记得曾让你也考虑一下此事,不知你可有善议。”李世民又问赵云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