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赈灾-《空降贞观》
第(2/3)页
这时,山东之地旱情已现,当地的官府也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李世民。同样,河北之地也已出现旱情,李世民同样得到了奏报。
既然真的应准了赵云泽所言,山东、河北两地出现了旱灾,那长安朝廷就不能置之不理,必须赈灾了。而要赈灾,就要有粮食。别说长安距山东路途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就说赈灾的粮食,长安如今也拨不出。一切,只能靠当地筹粮。这就又回到了常平仓、义仓的设立问题上。
一事不烦二主,李世民直接任命魏征为赈灾使,赵云泽为副使,主持山东、河北两地的赈灾之事。
实际上,清河崔氏在魏征率领的巡视组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开始赈灾工作了。毕竟,崔氏的土地也同样受到了旱灾的影响,如果不能留住那些佃农,那就算旱灾过后,崔氏的土地也会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芜。再说了,崔阀标榜的是儒学正统,如果见死不救,也有碍他们的声望。
但自家佃农以外的那些百姓的死活,崔氏就顾不上了。
魏征来到山东后,与崔氏族长一提筹粮赈灾之事,崔氏族长的答复很简单,我们支持此事,但拿不出粮食。如今整个山东都受灾了,我们自家人和佃农也要吃饭。这旱灾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秋粮能不能种上也不知道。要是连秋粮都种不上,那别说佃农了,恐怕今年我们自家人也没粮食吃了。至于别的百姓,我们也想赈济,可却有心无力啊。
崔阀真的那么缺粮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古代的地主,最大的爱好就是存钱囤粮。有了粮食有了钱,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将粮食卖出去换成钱投资,而是先存起来。只有存够了应对好几年风险的钱粮,剩余的粮食和钱,他们才会拿出去做别的事情。
别看崔阀哭穷,可魏征估计,他们家族的粮仓里少了不敢说,够全族吃三年的粮食,是一定有的。
于是,魏征也不再一味跟崔氏要粮,而是在几天之后带着崔氏的族长和一班族老上了巡视组其中的一条船。在那条船上,崔阀一班掌权者看到了一仓仓、一袋袋的精盐。他们吃了大半辈子盐,卖了大半辈子盐,这么多的精盐,却是头一次见到。恐怕,他们这些人大半辈子所用的、所卖出去的精盐,全加在一起都没有这一船精盐多。
这时,赵云泽把他的开中法抛了出来。
当得知朝廷的盐场已经可以大量出产精盐之后,崔氏的那些族老们经不住诱惑了。他们在商量了几天之后,终于答应接受开中法,出粮赈济灾民。
不过,崔氏的那班族老也都是精明人,他们也向魏征提出,这次他们可以捐粮来帮助朝廷赈灾,换取精盐的盐引。但是以后,他们却不能一直靠捐粮来换取盐引,而是改为低价卖粮给朝廷。相应的,卖粮所换取的等量盐引数额,也自然减少。
这个条件,涉及到开中法的灵活运用,魏征和赵云泽、马周商议一番后,答应了这个条件。而且,赵云泽也提出,今后如果朝廷有需要,他们崔氏一门,还要帮助朝廷运粮至指定地点。自然,如果到时真有这种需要,那朝廷兑换给他们的盐引数额,也会相应增加一些。
双方谈妥了合作意向,那接下来的赈灾工作,就比较顺利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