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是这种销售体制造成责任和利益的重叠,人事方面的纠葛又强化了这种冲突。 老年人习惯于照章办事,哪怕这种规章影响了销售效率甚至公司利益,也不敢想入非非。 年轻人则喜欢我行我素,信奉“只要把生意做成,公司的规矩也不在话下”。 当孙宏斌不断抱怨产品价格缺乏弹性、分公司无利可图也就不会有积极性的时候,双方的矛盾慢慢聚集。 及至生意开张,孙又认定老贾主持的供货渠道效率太低,延误商机,自作主张寻找公司之外的渠道运输货物。 于是两人一言不合便争吵起来,彼此间充满火药味。 诸如此类的矛盾在中国大多数机构都会出现。人们通常都是以“和稀泥”的方式处理这类纠纷,听凭嫌隙扩大,各自寻找自己的靠山和同党,直至分裂成势不两立的两个阵营。 所以你想想,联想是不是多灾多难,好不容易克服了销售问题,有了市场,把生意做起来,内部又出现了矛盾。” 柳川志叹了口气,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然有些心痛,“我以前是个书呆子,哪里懂什么管理,领导和同事们觉得我为人不错,善良,对朋友好,这才把我捧到了总经理的位置。 我当时的心思完全在公司的未来业务上,哪里会想到公司内部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曹阳听得眉头紧皱。 说实话,今天来跟柳川志吃饭之前他是拒绝的,聊到这里,曹阳突然觉得来吃一顿饭,跟他聊聊天也不是一件坏事。 联想从1986年做到现在,也差不多有23年的历史了,他们经历过的波折博米未来未必不会经历。 曹阳现在觉得还好,主要是自己的精力忙得过来,公司的方方面面压得住人。 这也是因为他是来自于未来,前世见识过太多的东西,对于大方向上面决策和把握都不错。 但是未来呢? 假如真的有一天公司出现了像柳川志说的孙宏斌这种年轻天才,很多想法已经超过曹阳自身能力的话,到时候公司内部会不会出现矛盾? 谷侻 而且现在博米还处于上升期,很多员工都有向上升的空间,假如有一天公司的发展进入停滞期了,会不会有这样的核心骨干闹矛盾? 曹阳都不敢想。 他其实骨子里面是一个很害怕自己亲朋离散的场面的,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才,最后跟自己闹翻了,那种滋味光是想一想就觉得何其难受。 所以他也很想听听柳川志是怎么处理这种公司内部矛盾的。 就像柳川志自己说的那样,公司内部矛盾远远比外部更加可怕。 柳总又喝了一小杯酒,继续说着,“我不希望在他领导的公司里出现这种局面,尤其不能允许在自己的身边出现宗派和圈子的势力。 在那年春天一次会议上,我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处理贾、孙二人的纠纷。 我当时先说老同志的主人翁感强烈,兢兢业业,不过有些循规蹈矩,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愿望。 又说青年同志有开拓精神,显示出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但是在他们身上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还在职务晋升之后头脑发热。 我当时这样说着不偏不倚的话,其实心里还是向着年轻人。” 柳说,“我很讨厌黏黏糊糊的做事风格,不计苦劳,只看功劳。 举个例子,公司从1987年开始就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把销售网撒到全国去,还曾经有过设立“八路诸侯”的打算,在全国形成分公司系统。 可惜那时候公司里都是一群元老,不能长年只身在外,所以这一计划始终不能实现。直到1989年10月成立企业部,孙宏斌迅速建立13个独资分公司,营业额达到2 400万元。” 柳川志将这些事情一一讲出,还列举事实说,1989年12月,由于进口部的工作疏忽,令公司产品大量积压,“分公司像泄洪一样泄出去1 000多万元的产品”。 “所以孙宏斌这种开拓性的做法得到了总裁室的垂青。” “如果这些话里赞扬孙宏斌的味道还不强烈,那么,我在私下里的倾向让所有人都能明白,在新老之间的冲突中,我是站在年轻人一边的。 接连好几天,我把年轻人陆续约来单独见面,单刀直入地询问他们对老贾的看法,提出诸如“你觉得年轻人在联想有没有前途,受不受重视”这样一些问题,然后约上李勤去找贾绪福谈话。 不料贾绪福倚老卖老,反唇相讥:“领导上知道我的问题,下边也知道我的问题,我不知道我自己什么问题,我希望领导能给我摆个十几条出来。” 我当时听到李勤的回报,真的是气个半死。 按照李勤后来的说法,这是“叫板”。 想想看,公司现在还没有做到高枕无忧,远远没有到大家能够偏安一隅,享受果实的时候,这些人就已经开始要耍威风,倚老卖老了。 以后公司还怎么推得动? 第(2/3)页